徵各領域論壇主題之主席(Symposium Chairs)

對象:國內外大專院校教師、研究員、業界專家。

 

該會議擬於2022年12月02日至03日,假國立聯合大學八甲校區召開。論壇主席之任務包括:

  1. 擬定論壇主題。
  2. 邀請至少6篇以上文章(一頁文章摘要便可) 。
  3. 審查稿件。
  4. 主持該論壇。

若您願意擔任研討會論壇主席,請進入以下連結 https://forms.gle/hSWkp6ksXGYka8aQ9

並於111年09月19日前(延長至9月26日前)填寫CSME2022研討會論壇申請網路表單。

A14 氫能及綠能技術之應用

國立嘉義大學 機械與能源工程學系 陳震宇 助理教授
崑山科技大學 綠能科技研究中心 邱韋丞 助理研究員
 

因國際淨零排碳的趨勢,綠能技術之應用在未來30年內的重要性大幅提高。

在國際能源署提出達到淨零排碳目標的七大方針中,綠能與氫能分別為其中兩個主要的發展技術,也因此發展綠能及氫能為一重要之課題,其未來商用市場亦已可期。

本論壇歡迎綠能及氫能技術應用相關之各式論文投稿。

A15 高效能源技術應用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機械工程系 李純怡 助理教授
 

為因應全球再生能源之開發,各國須面對發電不穩定等問題,因此,能源儲存技術之開發將會是未來發展再生能源之重點,而目前全球發展之方向以電池儲能為主。

本論壇旨在交流相關儲能電池之創新技術,以期未來全球再生能源與儲能技術之整合與運用,帶動儲能應用市場之發展。

A16 能源科技與熱流分析

中原大學 機械工程學系 翁輝竹 教授
國立中山大學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 蔡偉翔 助理教授
 

因應政府六大核心戰略產業的發展,解決技術上所遭遇的能源與熱流問題的相關研究更趨重要,舉凡半導體、國防航太、生技醫療、綠電與再生能源,以及民生與戰備等產業,皆存在深入研究之需求。

本論壇旨在交流能源科技與熱流分析有關的研究發現與成果。徵稿主題包括:熱傳學、流體力學,熱流量測與實驗、動力學分析與模擬,以及能源相關科學與技術等議題。

A17 顆粒物質流之分析與應用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機械工程系 林正釧 助理教授
國立中興大學 機械系 李庚霖 助理教授
 

顆粒物質流(Granular material flow)廣泛出現在大自然災害以及許多工業應用問題中。如何針對顆粒物質流的流變行為進行準確地預測對於災害防治以及工業製程至關重要。

藉由理論模型的建立、實驗分析、數值模擬以及跨領域整合的技術如人工智慧等等,我們將進一步探討此種複雜流體領域中的各種相關問題。本論壇歡迎所有與顆粒物質、多相態顆粒流等相關之研究進行投稿。

A18 冷凍空調與能源應用論壇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能源與冷凍空調工程系 梁俊德 助理教授
 

全球能源需求不斷增長,大量溫室氣體排放導致氣候異常,為改善此項問題,世界各國積極推動減低碳排放相關政策,淨零碳排已是世界各國之共識。

為因應國際趨勢,我國政府列出了臺灣2050淨零轉型十二項關鍵戰略,其中節能及能源應用技術為重點發展方向之一。

因此,本論壇旨在交流節能技術與再生能源相關應用,研究議題包含新型冷媒、儲冰空調、節能空調技術、建築與工業節能、能源管理、廢熱回收、太陽熱能與光電、奈米流體熱傳現象等領域。本論壇歡迎與節能技術和能源應用相關研究投稿。

B13 智慧工業科技與控制技術論壇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機械工程系 鄭秦亦 助理教授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機械工程系 張祥傑 副教授
 

智慧工業科技是整合了自動控制系統、計算機、機器人與資訊工程的應用技術,用於處理工業中的不同製程並以機械取代替人力同時提高生產力。

智慧工業科技與控制技術,包括控制器、伺服驅動系統、電源管理、影像光學、聲音辨識、感測器應用、致動器開發設計、邏輯控制設計、運動控制、儀表設計、工業機器人、圖控軟體設計和工業資訊管理系統等課題。

本論壇旨在交流技術相關的控制、量測、和元件等創新技術,徵稿主題包括:生產及製造自動化技術、影像光學技術、自動化量測技術、自動化元件技術、工業機器人應用及其他相關議題等。

B14 振動分析、量測及其應用論壇

國立成功大學 機械工程學系 陳重德 副教授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機電工程系 吳宗亮 副教授

 

在智慧機械、智慧製造、永續能源等議題,振動是設備及系統是否能穩定運作的重要現象之一,振動的分析與量測已成為互連網、大數據、智慧控制、能量擷取等新興科技不可或缺的研究議題。

本論壇旨在交流振動相關創新學理、技術與應用,徵稿主題包括振動分析、模態測試、非線性振動、動態系統、振動噪音、振動量測技術、振動能量擷取、振動抑制與控制以及其他相關議題等。

B15 智慧機械與智慧製造論壇

淡江大學 機械與機電工程系 蔡秉均 助理教授

 

隨著資通訊技術、人工智慧技術及運營技術的高度發展,傳統的製造模式已逐漸演進成智慧機械與智慧製造,自動化工廠演進為智動化工廠。

智慧機械與智慧製造的範疇相當廣泛,由單機、整線到單廠,包含製程、控制器、感測器、機器人、人工智慧、邊緣運算、精密量測等關鍵技術。本論壇歡迎與智慧機械、智慧製造相關的研究投稿。

B16 自動化產業與應用

聖約翰科技大學 機械與車輛工程系 張銘崑 教授兼系主任
 

本論壇以發表自動化理論在產業界的實例應用為主,藉由先進前輩或業界專家的研究分享給參與者,以提升自動化研究與成果。

B17 智慧感測與新能源應用論壇

南臺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學系 劉瑞弘 副教授
中原大學機械工程學系 杜哲怡 助理教授
 

響應2050淨零碳排等政策,各產業從資訊數位化、智慧機械、新能源應用等方面,積極進行減碳與碳中和的改善,其中數位化與智慧製造可提升產能進行減碳,而新能源/綠能應用更可進行碳中和。

同時,因應加工或製程需求,發展感測器模組技術或新能源應用技術,並整合整機系統應用技術因應而生。本論壇旨在交流工業感測技術開發與新能源應用有關的研究發現與成果。徵稿主題包括:感測器模組設計/開發、訊號量測與實驗、新能源/綠能應用以及其他相關議題等。

B18 智慧機器人與智慧製造應用

國立中正大學機械系 陳世樂 特聘教授
 

現代製造系統智慧自動化的程度愈來愈高,智慧機器人是智慧自動化的一個關鍵系統,它是具有模仿人類手臂功能並可以完成指定作業的自動化設備。

推升這個需求的有幾個因素:高齡化、少子化、與疫情。高齡化與少子化的雙重衝擊對於台灣的製造產業而言,代表著工作人口的劇減、人力的不足、甚至人力素質的降低。而仍在進行式中的疫情,使得製造場域也將盡可能減少人際接觸,人流管制也很嚴格,甚至仍有實施在家工作模式的。但是製造現場仍需出貨,滿足訂單需求,因此取代部分人力的機器人就顯得非常重要。即使在後疫情時代,這些趨勢仍會持續。也因此,機器人在智慧製造場域將扮演愈來愈重要的角色。

本論壇旨在交流智慧機器人與智慧製造應用的相關研究發現與成果,歡迎有關智慧機器人,以及智慧製造的相關論文投稿,包括設計、建模、分析、與控制等各面向皆歡迎。

C11 齒輪設計與製造論壇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機械工程系 石伊蓓 教授
 

齒輪為常見的傳動元件,廣泛應用於各種傳動系統,為因應產業界對高轉速、低噪音及高精度齒輪的需求,除了齒輪嚙合理論、齒形設計、強度與接觸分析等研究外,齒輪刀具、製造方法與專用加工機等提升齒輪製造工藝的相關技術也日漸受到重視。本論壇歡迎與齒輪相關的各種研究投稿。

C12 智慧系統的先進提升技術及其應用

國立臺灣大學 機械系 徐冠倫 助理教授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機械系 陳羽薰 助理教授

 

Smart systems have been developed for various engineering and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and optimize the cost, several advanced refinement technologies have been developed. This special symposium will focus on the recent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refinement technologies of smart systems, as well as their applications.

C13 Viscoelasticity and plasticity in biological and bio-inspired structural materials

國立臺灣大學 土木工程系 劉立偉 助理教授
 

Due to natural materials exhibit the distinctive qualities such as lightweight and significantly better performance than their separate constituents;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fascinated to investigate biological materials and also have mimicked biological materials to create a new synthetic materials called bio-inspired structural (BIS) materials in order to obtain the better performance.

The elastic behavior of the biological and BIS material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in several decades.

However, few attention is drew to viscoelastic and plastic properties of biological and BIS materials. This symposium focuses on the study of inelastic behavior of biological and BIS materials,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soft tissues, bone, teeth, nacre, cellular materials, layered materials, and tubular materials to showcase the cutting-edge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across multiple length and time scales.

C14 磨潤科技與產業應用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 動力機械工程系 魏進忠 教授
 

磨潤科技是節能、精微致動、穩定性能以及延長機械與元件使用壽命的主要解方之一。

本論壇收集有關磨潤基礎研究、表面塗層、精微加工、精密致動元件、潤滑設計與磨潤監控技術等研究,並與相關產業應用連結,鏈結本次大會智慧製造與應用議題。

D13 Understanding the Laser-Bas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Approach

南臺科技大學 機械工程學系 陳紅章 助理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 生物機電工程學系 丁健芳 助理教授
 

In the recent years, laser-bas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has been playing a vital role in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due to its tremendous advantages in comparison with tradition manufacturing process.

For instance, Laser Powder Bed Fusion (L-PBF) process and Direct Energy Deposition (DED) has been developed for 3D printing part with complex geometry. Laser Welding has been utilized for joining different material. Laser Cutting and Laser Dicing has been applied for semi-conductor industry in fabricating SiC material. Furthermore, laser can be used to manufacture material having high hardness. Therefore, having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physical phenomena in laser-based manufacturing process by using simulation or experimental approach can assist us in deriving the strategy for optimizing the processing conditions. This special session welcomes all the contributions working on the laser-based manufacturing process in both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aspects. Suitable topics include, but are not limited to:

  • Laser Powder Bed Fusion
  • Direct Energy Deposition
  • Laser Welding
  • Laser Polishing
  • Laser Cutting
  • Laser Dicing
  • Laser Shock Peening
  • Laser Hardening

D14 功能性生醫材料之製備、分析及應用

國立中山大學 材料與光電科學系 陳致光 副教授
 

生醫材料之發展對於國民健康及生活品質之提升均有莫大的助益。金屬,陶瓷及高分子均是生醫材料的重要組成材料,透過材料組成設計,化學/生物性質修飾及表面微結構特性調控,不同類型的功能性生醫材料近年來均有突破性的發展,而應用於各種不同類型之生醫工程領域。

諸如組織工程,再生醫學,奈米醫學,治療藥物傳遞,抗菌材料及感測元件等。本論壇歡迎與生醫材料及其醫學工程應用之各種研究工作進行投稿。

D15 智慧製造之精密量測技術

國立中興大學 機械工程學系 劉建宏 教授兼副院長

 

本論壇希望邀請有關智慧製造領域的量測技術的研究論文,內容包含感測器應用於智慧製造的相關研究、創新量測技術應用於智慧製造的相關研究,虛實整合的感測技術應用於智慧製造的相關研究,減碳相關之量測整合系統與創新量測技術,碳權計算的所需感測系統。

D16 先進模具技術之開發與應用

明志科技大學 機械系 郭啟全 教授兼系主任
明志科技大學 工設系 許定洋 助理教授
 

模具是製造業要達到快速、經濟、量產各種工業產品的最重要手段,因此它也常被稱為【工業產品之母】。因此,模具相關技術自然而然地成為業界必須隨時掌握之核心競爭力。

本論壇旨在交流先進模具等創新技術之開發與應用,徵稿主題包括:金屬3D列印模具與應用、高分子 3D列印模具與應用、快速模具技術與應用、塑膠射出成型、真空注型技術與應用以及Moldex模流分析與應用….等。

D17 製造/材料設計及應用/焊接冶金及技術

明新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 林俊銘 助理教授
 

傳統材料設計及應用大多使用試誤法,因而導致生產週期過長、成本提高及材料特性不佳進而影響機械產業零組件壽命。

隨著時代變遷,材料模擬已是趨勢,尤其在金屬或薄膜材料。材料特性需同時考量製程參數、加工成型設計及技術與材料所含成份之間的關聯。
利用材料模擬方式求得相關製程參數與加工成型設計資訊已被大眾所接受。
但如何使模擬結果更符合實際狀況進而改善製程與設計,則須藉助被廣泛地討論。
另外,目前新穎多元合金材料的開發進入了如火如荼的階段,各領域的應用需求也持續地被關注。但新穎多元合金材料要導入實際產業面還需要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然而,銲接議題往往是首先被關注,主因在於新穎多元合金在一開始都用於關鍵接合處,即需考量到同質/異質接合的焊接冶金現象,希望藉由多元的討論能將新穎多元合金焊接冶金現象進行詳細探討進而拓展新穎多元合金應用的方向。

D18 新穎材料應用論壇

國立成功大學 機械工程學系 施士塵 副教授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學系 陳道星 教授兼系主任
 

目前新穎材料的開發進入了如火如荼的階段,各領域的應用需求也持續地被關注。

材料開發是很適合台灣的產業,如何將實驗室裡的材料製程與應用技術被廣泛地討論,藉由多元的互動將實務技術昇級是個更重要的議題。
因此本次論壇希望以新穎材料為主題,廣邀各界菁英一起針對技術端與製程端進行深入的討論,期待達成跨領域交流的目的。本論壇旨在交流新穎材料的概念、材料、製程、與應用。徵稿主題包括:新穎材料、碳基材料、氮基材料、薄膜材料、奈米材料、半導體應用、感測應用、IoT應用及其他相關議題等。

D19 機械材料科技與應用

大同大學 機械與材料工程學系 許正勳 教授
 

眾所周知,機械製造與材料科技息息相關,特別是機械材料在工程上的應用,扮演影響機件使用功能及壽命之關鍵角色。

材料開發是很適合台灣的產業,如何將實驗室裡的材料製程與應用技術被廣泛地討論,藉由多元的互動將實務技術昇級是個更重要的議題。
材料製造的方法很多,諸如鑄造、鍛造、熱處理及表面改質等,由於製造技術方法不同,可以獲得更廣泛的材料性質。本論壇即是利用不同的材料製造科技方法進行各種機械材料的改質研發,可呈現出優異的特性表現,預期在工程應用上具有一定的實務參考價值。

D20 熱處理與機械產業之關聯性及其發展現況

大同大學 機械與材料工程學系 邱六合 教授兼副主任
 

各種機械相關產業以及手工具,扣件產業均須使用鋼鐵及鋁合金等金屬,其需經熱處理賦予零件的使用特性,以提供產品應用及品質穩定性。

因此熱處理相關產官學研,均持續關注及積極投入研發工作,配合目前亟需推動開發特色化高值化產品、推動綠色友善製程、開發先進製程設備與系統及強化智慧製程控制,鼓勵熱處理產業投入高階製造研發,確保熱處理產業技術優化,協助提高各產業產品品質,並提升產品高附加價值。

E12 Advanced Technologies for Smart Manufacturing

國立聯合大學 電子工程學系 蔡明峰 副教授
 

Smart Manufacturing is now an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which reduces the factory labor. Therefore, the application of robot arms and auto guided vehicle are essential automation technology.

The application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loud storage and big data analysis are essential technologies which connect, analyze and control machines in smart factories.

Backed by the strong support from industry and leading academic institutions, the 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has become the premier gathering place where visionary, ground-breaking research meets leading industry experts in the field of smart manufacturing. In this special symposium, we take smart manufacturing as the main body thus aims at exploring how to construct smart manufacturing architecture for the Industr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of Things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ubmissions of high quality papers describing mature results or on-going work are invited. Subject Coverage (Topics of interest include but are not limited to the following):

1. Advanced data capturing and networking technology for smart manufacturing
2. Advanced manufacturing and logistics with Internet of Things
3. Advanced manufacturing and logistics wit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4. Interoperability of smart manufacturing systems
5. Data sharing and acceptance of smart manufacturing systems
6. Advanced security and security issues for smart manufacturing
7. Adaptation algorithms and prediction techniques for Industry
8. Automated reasoning techniques of incidents and evidence analysis
9. Simulation tools for smart manufacturing systems
10. Advanced auto guided vehicle technologies for smart manufacturing

E13 微奈米力學與檢測

國立中山大學 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 李伯軒 助理教授
 

微奈米力學檢測(micro/nanomechanics)為一具有極大潛力之力學檢測方式,可以運用在許多先進產業(電子封裝、金屬3D列印、結構鍍膜,核能結構材料)。

此套技巧可以直接量測材料單一微結構(grain boundary, secondary phase, coating, bonding material)之力學性能(modulus, hardness, yield strength, fracture toughness),透過更了解材料結構與其機械性質之關係(microstructure-to-property relationship),來改善整體結構之完整性(structural reliability)。我們歡迎任何在小尺度下的力學量測相關研究投稿。

E14 Advances in Biophotonics and Biomedical Optics

Prof. Paul J Campagnola / Department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
國立聯合大學 機械工程學系 連啓翔 助理教授
 

Special section of CSME2022 is proposed to bring together scientists, engineers and clinical researchers from a variety of disciplines engaged in applying optical science, photonics and imaging technologies to problems in biology and medicine.

The scope of this section ranges from basic optics research to instrumentation engineering, to biological and clinical studies.

The topics of this special section are broad and will cover (but not limited to) the following:

  • Nano/Biophotonics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Machine Learning in Biomedical Optics
  • Biomedical Spectroscopy, Microscopy and Imaging
  • Optical Interactions with Tissue and Cells
  • Advanced Optical Techniques for Clinical Medicine
  • Optical Molecular Imaging
  • Multimodal Biomedical Imaging

E15 仿生科技與STEAM工程教育

高雄醫學大學 基礎科學教育中心
高雄醫學大學 永續STEAM教育研究中心
黃芷翎 副教授兼任基礎科學教育中心主任 
 

仿生科技是師法大自然的新興科技,以辨識、分析並進而採用大自然的策略來設計解決方案,是跨越生物學、科學和工程的跨學科領域。

此外,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未來的工程人才不僅需要專業工程訓練,更需要與不同專業人才合作,STEAM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rt, and Mathematics)是結合科學、技術、工程、藝術,以及數學的跨領域教學架構,在不同的環境與課題中,學習系統思考及複雜問題之解決能力,本論壇歡迎仿生科技及STEAM工程教育之各種研究工作進行投稿,亦歡迎藉由教學實踐研究投入工程教育改造之先進不吝賜稿。

E16 奈微米機電系統技術在綠色科技或其它不同領域之應用

元智大學 李其源 特聘教授
 

台灣目前積極發展再生能源與節能減碳方案,為推廣再生能源利用,增進能源多元化,特制訂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期望透過各種技術結合,對未來綠能新創議題創造無限發想。

「奈微米機電系統」即是藉由奈微米之製造技術,將機械元件、感測器、致動器及積體電路整合在共同之基材上,其相關技術已實際應用於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智慧穿戴裝置、遊戲機、消費性電子、物聯網、人工智慧、汽車安全氣囊、車輛胎壓計、MEMS麥克風、血壓計、生物晶片、環境監測、國防及航空…等。本論壇歡迎與奈微米機電系統技術在綠色科技或其它不同應用領域如工業4.0、人工智慧(AI)、生醫等新興熱門科技之投稿。

E17 智慧醫療輔具及其應用論壇

國立中山大學 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 潘正堂 特聘教授
 

因應台灣高齡化社會與醫療科技服務的發展,尤在運動傷害、疾病復健、身心障礙者與銀髮族,帶動智慧醫療與智慧輔具的需求。醫療產業的發展趨勢邁向智慧照護、智慧醫療、功能性醫材與智慧輔具等項目快速發展。

本論壇旨在交流智慧醫療相關技術與應用,徵稿主題包括:醫療輔具、智慧醫療、功能性醫材、生醫感測器與智慧照護以及其他相關技術與應用議題。

E18 X光投影顯微術於機械工程運用

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 殷廣鈐 副研究員 

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 徐名瑩 助研究員

 
TPS 31A PXM 實驗站為使用 X 光穿透物質投影成像的技術來進行實驗,PXM 的顯微技術乍看之下或許艱澀、生 疏, 但如提及斷層掃描技術(CT)大家或許就可略知一二。

其實 PXM 與 CT 原理相當,但技術與應用層面卻大為不同。 TPS 31A PXM 實驗站經由同步加速器提供的 X光對樣品進行斷層掃描成像,經數據分析與重整後可重建樣品的表面與內部 3D 結構。實驗站 X 光能量範圍 5 - 50 KeV,影像最高解析能力 0.5 µm,取樣速度依據樣品不同的穿透率,最高可至每秒 22 萬張,影像拼接尺度最大可至 300 mm x 70 mm。

E19 智能永續工程與視覺跨域應用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 機械設計工程系 蕭俊卿 教授
教學發展中心 & 切削研究中心 主任

 
國家永續經營之道需滿足「生態、生產、生活、生命」之平衡,精密機械為台灣經濟發展之一大主軸,在世界製造上更有一席不可取代之地位。

台灣機械發展於汽車製造、工具機產業、醫療產業以及航太產業中,在生活上皆可輕易尋找到機械加工所生產的零件,然而台灣除具有穩固的機械製造實力外,也是塊充滿人文與文化的寶島,在工業發展突飛猛進同時,永續發展目標與我們社會生活緊密扣連,在SDGs的目標中大致可分為三大類: 「人」、「經濟」、「環境與生態」,其中與地方社會中的人文與文化最相關的是「環境與生態」,氣候變遷、生態保育與永續城市等,促使人們重新思考自然資源的永續保存與工業發展共存、並行及共榮。


結合SDGs的議題中,如何建構出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特質的城市是我們人類在未來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讓我們以在地人文的角度出發,展現未來人文敘事力,並將打造成兼具人文包容與永續宜居的環境。元宇宙議題的發展,世界隨著AR、VR、MR虛實混合技術的普及。在視覺感知的新藍海中,與永續智能跨域應用,在未來議題中佔有一席之地,將會是數位時代中急須挑戰的關鍵課題。

E20 光機電整合應用論壇

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 劉宗鑫 資深工程師

 
隨著科技發展,單一領域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已不敷需求,跨領域的工程技術發展逐漸成為必然的趨勢。

光機磁電整合技術包含光學與光電轉換、機電整合、電磁技術延伸至系統整合設計、模擬、組裝與檢測等領域,以發展高速度、高精度、高附加價值光機磁電系統為主軸,以期因應當前我國產業朝向技術密集與技術整合發展趨勢。

本論壇目的在於交流光機磁電整合技術於綠色能源技術、生物醫學應用,徵稿主題有光電、光機、機電、電磁技術與應用,囊括結合機械、電機、電子、光電、材料、資工等領域並應用不限於光學感測技術、自動化機構技術、精密定位技術、電機跨域應用以及相關光機電整合議題。

主辦單位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

 

國立聯合大學

承辦單位

國立聯合大學機械工程學系

聯絡我們

國立聯合大學機械工程學系

地址第二(八甲) 校區360302苗栗市南勢里聯大2號

網址 https://csme2022.nuu.edu.tw/

Emailcsme2022@nuu.edu.tw

Tel.:037 - 382303